找到相关内容3479篇,用时102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台湾地区光复后佛教变迁初探

    面对  同样的社会变迁,郄造成不同的发展趋势,显示不同宗教的  本质与组织特色,甚至兴起背景,与其对社会变迁的反应模  式有相当密切的关系。  因此,在比较各类宗教大致的发展趋势后,我们将更有  兴趣...

    姚丽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0171184.html
  • 颜尚文:汤用彤的汉唐佛教史研究(2)

    阶段的反应各不  相同,到第三阶段则外来文化思想已被吸收,加入本有文化的  众脉中了。  「一个地方的文化思想往往有保守或顽固性质,虽受外  力压迫而不退让,所以文化移植的时候不免发生冲突。  ……外来...

    颜尚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0471191.html
  • 传统中国人的精神空间与生存方式

    就需要永无止境地怀疑和超越。   与求真不同,价值评价是以人的利益、愿望、好恶、理想等主观标准看待和规范物件,与物件和人的关系有关,但体现人的目的才是善;审美是人对事物的直接情感反应,它与人们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1071204.html
  • 中国佛教伦理及其哲学基础

    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佛以及其它佛和菩萨的信仰。这的确反应了中国人民苦难的深重,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慈悲精神的向往与渴望。   中国佛教对慈悲伦理原则的实践, 有两个显著的特点:一是在慈悲的修持范围上,主要...

    方立天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4071302.html
  • 紫柏大师生平及其思想研究

    的积极意义。此一思想反应在他的禅修理念上,则是强调心性灵然应物之意的体悟,以及禅修的落入空虚寂静之中的反对。他说:  夫大心者,智周万物而不劳,妙动向先而非始。……光贯十虚,灵达三际,处方寸而包空弥太...

    范佳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0771325.html
  • 禅学悟道与生命实存——蔡日新先生访谈录

      香港中文大学赵汝明先生提问 蔡日新先生笔答   问:先生这些年来有缘在台湾的《慧炬月刊》及香港的《内明月刊》这两份声誉甚高的杂志发表论文,港台教内的同仁对先生的见解料会有一定的反应,这是很好的事。先生在此可否谈一下个人的学思经历?   答:承《慧炬》与《内明》两份刊物不弃,能够采用拙作,自当万分感激。惜乎个人的修学甚浅,所谈恐不能嘉惠后学。然为应贤者之约,聊作个人自学简介。   我是学...

    蔡日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383771420.html
  • 郑晓江:佛教之生死智慧与临终关怀

    。   当然,临终关怀的组织及硬件设施是非常重要的,但关键是它的观念、宗旨和理念。赵可式博士写道:“安宁疗护的理念是:病人是具有身体、心理、社会、及灵性各层面的需要及反应的‘全人’。因此如果...

    郑晓江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70373234.html
  • 昭慧法师:佛教生命伦理学之研究方法论

    所习、所学的因缘不同,导致其根性意乐有别,这就是带有个别差异 的众生性。利己主义确实反应了“自我本位”的众生性,强大的“我爱”与“我所爱”(恋 着我所属或我所有的一切),如影随形,无...

    昭 慧 ( 台湾玄奘大学教授)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75873287.html
  • 法国梅村:佛教对21世纪的响应:西方弘法经验谈

    的最前排,好让师父容易看到他们的直接反应,从而作最合适的开示。我们 看到孩子较成人更能自然地接受佛法,成年人通常受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影响,一时间无 法完全接受佛陀的教导。 ...

    梅村 ( 梅村国际坐禅中心)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81073299.html
  • 明代女性之观音画研究

    的图像大量绘制,我们所探讨的是母性传统中对未来生命活力的延续与喜乐,观音的此种图像,都反应了女性冀希在观音信仰上得到自我力量的发现与实践(第七章第四节)。  因此,观音于正统佛教至民间信仰的转变,虽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12673387.html